聖揚驗屋專欄(二)|驗屋制度未立法,卻早已成為交屋現場的關鍵角色
聖揚驗屋專欄(二)|驗屋制度未立法,卻早已成為交屋現場的關鍵角色
文章目錄
(1) 驗屋在臺灣:普及行為,卻無法律依據? (2) 無明確驗屋標準,買賣雙方怎麼互信? (3) 常見交屋糾紛,其實來自認知落差 (4) 驗屋市場亂象:驗屋公司良莠不齊誰來管? (5) 建商該怕驗屋嗎?透明其實是雙贏 (6) 結語:等待立法的同時,從制度內部建立信任(1) 驗屋在臺灣:普及行為,卻無法律依據
近年來,隨著購屋者對住宅品質與消費權益的意識提升,「驗屋」幾乎成為交屋流程中的標配步驟。然而,儘管驗屋已成為實務現場不可或缺的一環,臺灣現行法規中卻未對驗屋程序、驗屋人員資格、驗屋標準有任何明文規定。
目前,多數驗屋行為皆屬民間自律與市場機制運作下的服務型態,相關條文僅止於建築法、消保法對於「交屋瑕疵」的處理方式,卻未明訂驗屋流程本身的法律地位。
(2) 無明確驗屋標準,買賣雙方怎麼互信?
正因缺乏法律統一標準,不同驗屋公司、不同驗屋人員對於「瑕疵」的定義常有落差。
舉例來說:
• 磁磚色差或微幅不平,有些人視為正常範圍,有人則視為重大缺失
• 門框與牆角誤差是否未達標準,缺乏一致性的判定依據
當驗屋報告缺乏公信力時,反而容易導致建商與買方各執一詞,甚至因無法對齊預期而使交屋延誤或產生爭議。
(3) 常見交屋糾紛,其實來自認知落差
根據觀察,驗屋糾紛多數不是因為「房子真的有大問題」,而是雙方對「應該達到什麼程度」的期待落差。
例如:
• 屋主預期完美無瑕,建商認為合於標準即可
• 屋主引用驗屋報告條列多項「需修繕」項目,建商認定其中部分並非瑕疵
這些落差,源自臺灣尚未建立驗屋的法定參考值,無論是瑕疵定義、修繕時限、追溯責任,皆有模糊空間。當缺乏制度化基礎,雙方溝通時便易產生「你說是、我說不是」的灰色地帶。
(4) 驗屋市場亂象:驗屋公司良莠不齊誰來管?
目前驗屋市場仍屬自由競爭型態,部分驗屋公司具備工程背景與完整流程,也有部分業者未具備專業認證、甚至僅由裝修公司延伸經營。
消費者若僅以價格比較、未審核驗屋內容與報告品質,可能反而因選錯驗屋公司而導致誤判。
例如:
• 部分驗屋報告誇大瑕疵,導致交屋氣氛緊張
• 有些驗屋公司採取「一步到位列滿清單」手法,反使建商難以應對、陷入僵局
目前也未見驗屋公司或驗屋人員需持證上崗或具責任保險,相關爭議一旦發生,屋主與建商往往求助無門。
(5) 建商該怕驗屋嗎?透明其實是雙贏
對建設公司而言,驗屋並非絆腳石,反而可以成為品質信任的橋梁。事前安排「現場陪同說明」、公開施工標準與驗收邏輯,反而能有效降低誤解與糾紛發生。像聖揚即設有「陪同驗屋制度」,交屋前由建築團隊主動與住戶共同確認屋況、拍照紀錄、建立修繕清單,不是為了推卸責任,而是讓溝通建立在同一基礎上。
在尚未有驗屋立法之前,能主動釋出誠意、提供紀錄、標準化流程的建商,反而更能贏得信任與好評。
(6) 結語:等待立法的同時,從制度內部建立信任
驗屋產業是否應被納入法規範疇?這是值得政府與產業共同思考的議題。但在制度未明朗前,雙方皆可從建立信任機制做起。
買方可以多了解檢查項目與建材容許誤差,減少誤解;建商則可在交屋前提供更多協助與資訊透明度。當驗屋被視為「雙方合作完成品質交接」的過程,才能真正達到屋主安心、建商尊重、住宅市場穩健發展的多贏結果。
除了市場選擇多元,部分驗屋公司也開始透過制度化方式提升公信力,例如加入住宅消保會會員、設立履約保障帳戶,或主動接受第三方監督與認證。
這類驗屋業者通常會將服務條件、費用項目、報告內容及責任範圍明確揭示,並納入平台申訴或客戶回饋機制。對買方來說,等於多一層制度保障;對建商而言,也能透過合作,更有效率地處理合理修繕與溝通,避免因溝通破裂而演變成信任危機。
雖然這些保障機制尚未全面普及,但也是未來驗屋產業邁向專業化與制度化的重要起點。
期許驗屋產業的相關法規,政府能早日立法規範,並且納入房地買賣合約的驗收條文中,依據不同建材等級設立不同的交付標準供買賣雙方選擇,於購屋前透明化產品的交屋標準,避免買賣雙方認知上的差異,也保障消費者權益。